| 详细信息

  • 千秋门业的升级之路 日期:2010-08-25

    【详细说明】

        从数千元起家,到如今资产过亿,陈梅菊用了七年时间。

        陈梅菊建立的浙江千秋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秋门业)是专业设计、生产和销售防撬门、防火门、高级防护窗等建筑产品的现代企业。然而陈梅菊却认为,七年来她最关心的不是销售数字的变化,而是生产线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仓库里原料的使用率和流转速度。因此她每天都在关注着生产一线。

        与千秋门业一样,许多做到同样规模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升级的瓶颈。品牌要升级,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要升级,内部管理同样也要升级,升级的手段之一就是内部管理信息化。

                       
    复杂的钢材

        作为传统制造型企业,千秋门业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生产环节中原料的库存和生产线之间的衔接很关键,直接关系到生产周期。

        在千秋门业,和大家平常想象所不同的是,入库的原料是按吨计算的钢材,而出库进入生产线的原料则是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的铁皮。因为门的种类有标准门、非标门、字母门以及室内门等之分,再按照每个种类下的款式、结构划分,产品形态难以尽数,涉及到的原材料除了最主要的钢材原料之外,其它材料也有数千种之多。

        七年来,仓库管理一直是千秋门业的重点环节。早在几年前,原料库的面积就已经超过1000平方米,但是仓库的保管员仅有3个人。在产值没有突破亿元之前,员工还是习惯于手工来盘点仓库的原料。“过去我们盘点一次仓库,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陈梅菊表示这种手工盘点、入账的操作方式在当地同类企业中非常普遍。

        手工账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张张记账的纸。以千秋门业最主要的钢制门板为例,钢材进入原料库之后,需要轧制成不同规格的钢板,再上生产线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原料的报废很正常,但关键问题是,报废率要让生产线马上知晓。陈梅菊感慨,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废品率的数据很常见:“以前进行生产之前打电话问仓库,仓库说有这样的原料,可是等准备将原料出库时却发现合格的原料数量与之前的核对有出入。很多时候其实是笔糊涂帐。”

        除了物料有效库存的账面值和实际量之间的误差之外,有时甚至一些成品的账面库存和实际量之间也有这样的误差现象出现。说来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供应部门不能直接看到库存的账面数值,信息没有共享。要获得有关库存的信息,供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打电话查询,或者亲自前往仓库清点。但这些方法都容易产生误差,而后者更费力。

    生产成本降低20%

        陈梅菊很早就认识到了库存和生产流程上的这些问题,而当千秋门业的产值突破亿元时,这一矛盾显得尤其突出。经过权衡和比较,千秋门业引进了用友的T6管理软件,希望以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效率,掌握准确的库存信息。

        这一系统最大的好处在于全面,其应用可以覆盖企业管理的各部门,包括采购、销售、仓管、人力资源、财务等,各部门间信息保持同步共享。作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严格内部流程管理的软件,巧妙之处还在于其适应性强。用友公司小型管理软件事业本部副总经理程刚认为中小企业对内部信息管理软件的要求之一就是软件要能够提供丰富的自定义功能,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设定符合自己应用需要的流程和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管理需要。

        陈梅菊回忆,从2008年初T6系统在千秋门业上线开始,经历了3个多月的磨合期,主要是采购、仓库以及生产供应部门等关键岗位员工对系统有个熟悉的过程,以及按照千秋门业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在细节方面在进行初始设定。

        “三个月过后,情况看起来的确好多了。”仓库负责人表示,他最希望看到的“限额领料”终于变成现实。仓库的主要工作就是满足生产线的需要,而手工账因为数据不够清晰和时间不同步,有时车间会提前把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生产所需的原料提前领走,这给原本就庞大的仓库数据统计又增添了麻烦。“这样容易造成内部管理的混乱,而且有时提前领料对生产没有任何意义。”仓库负责人如是说。

        备货是只要涉及到生产领域都绕不开的环节。国际钢价稳定时,千秋门业通常会准备2个月的原料库存。陈梅菊笑称,上了信息化之后最大的变化是物料不用多备了。过去采购部门在接收供应商送来的原料时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比如以前供应商这一批送过来的货是80吨,仓库的管理员入库时并不了解生产线的真实需求,就照单全收、直接入库了,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只有50吨,多出的30吨其实是供应商的生产失误,但成本转嫁给我们了。现在接货,要加上入库的采购单号等一系列序号,必须全部核对上了,并且完全符合我们的生产采购要求时才能入库。”

        成本是所有制造型企业所最关心的要素,通过降低库存却带来了成本的降低。让陈梅菊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内部梳理,整个生产方面的成本降低了20%。

    出货周期也是竞争力

        千秋门业目前有2条生产线,但是要生产出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产品同,这意味着库存物料要非常精确地在生产之前进行妥当的安排。作为同线生产的产品,每天的物料安排很重要,一旦没有配置好就会出问题。按照千秋门业现在的1.5亿元的产值来换算,若停工8小时,每天损失至少50万。

        这种担忧并不多余。以前就曾经有门业企业因物料配置不过关而不止一次使生产线停工的事件,这其中的损失对原本竞争就很激烈的企业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现在整个T6的模式基本上已经成了“千秋模式”,除了在库存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外,陈梅菊最高兴的是出货周期已经开始缩短。以前的平均周期是12天,现在已经降到9天。“这对市场竞争来说很重要。”陈梅菊表示,目前千秋门业外销和内销的比例是各占50%,经历了去年的金融危机后,其外销份额下滑,但内销却有了显著增长,目前的增量同比已超过10%。

        尝到了对内部管理进行整合的甜头后,陈梅菊打算在经济低迷期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的升级改造。除了信息化之路,她还准备在人力资源配置、更为细节的流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升级:“低迷时我苦练内功,经济转好时就可以有更大收获。”
    记者手记
    中国式升级
    董娟
        从金华驱车至缙云县工业园区,沿途能看到许多大货车在穿行。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都是给各个企业运送原材料或者成品的货车,但每家企业的送货车通常不超过5辆,这恰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

        千秋门业的年产值有1.5亿元,在缙云县已属规模不小的制门企业。这样的规模,在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到产值突破千万、过亿的企业,千秋门业的升级之路可能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手工帐到电子帐,或者说从依赖人工操作的内部管理流程到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为升级方向,这些都代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金融危机初期,管理专家姜汝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自我,对内进行管理整合,准确地说是理顺生产关系。千秋门业恰好也是在这样的时机对自己内部的管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和更新。

        程刚认为千秋门业所进行的管理升级对应对金融危机来说本身的典型性意义并不大,因为它不是一家纯粹的外向型企业,受危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不过作为从数千元起家到过亿的产值,这走过的是已经成功的多数中国企业所走过的道路,也会给很多规模比之小,但又具有发展前景的制造型企业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梅菊在七年前创办企业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多年来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她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生产一线上,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降低原料库存等,她一直在寻找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过程也恰好就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管理升级问题。如果说大型民营企业的升级过程的示范性作用不大,与千秋门业同等规模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和思路可能更具有针对性。

        当企业产值刚破亿时,陈梅菊就已经觉得内部的管理有些吃力,表现最为明显的依然是库存。用友经过调研,在原有的T6系统之上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设置,比如原料入库时的计量单位是“吨”,出库上到生产线上的计量单位是“张”,这种不同的换算率也会困扰着企业的生产,而以前这些全部都由人工来计算。

        从手工帐到电子帐,这对一些已经发展得较为快速的企业来说,这样的升级可能显得有些小儿科。但库存率一下子降低50%,整个生产成本降低20%,这样的数据可能更有实际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时候,在外界看来一些小小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升级。企业要升级,管理升级自然是第一步,而对内来说每一步的变化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的整体升级。当然除了信息化之外,还有对员工的培训、生产技术的更新以及整个企业文化的改变等。

                                                                                                                                                           

        2009年5月25日登于中国经营报

    (第21期)C8版中国经营报记者 董娟
     

_×
在线客服